微信博客 加入收藏联系信箱我要投稿
首页 聂辉华 我的作品 教学研究 聂辉华博客 出版物 视频 联系方式

发展教育也要反垄断

时间:2003-08-07 00:00,来源:白鲨在线

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16日头版,
发表时题为《从清华北大教育拨款谈起》,有删节

     垄断的中国电信由于其低劣的服务、垄断的价格及高额的社会经济运行成本而招致国人非议,怨声载道。在民怨沸腾的压力下,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包括1995年组建中国联通,1998年实行邮政电信分家,1999年在没有中国电信参与下由中科院、铁道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试行“中国互联网络示范工程”,以破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引人竞争,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这消息实在大快人心。但我总感觉好象虽然死了一个“装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新的、旧的“别里科夫”依然在我们周围存在。电信业的垄断看来破除已成定势,但某些行业依然存在类似的垄断,而且其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个行业中就包括教育行业。 

    我们常说人类已经跨进“知识经济”的门槛,并且认识到教育和科技是“知识经济”这列高速机车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科教兴国”,“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可见,怎么强调教育的作用都不为过。教育也是一种产业,既为产业,当然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这其中就包括公平竞争和反垄断。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市场功能。换言之,高校就是生产、销售高级人才的厂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厂商之间公平竞争,争相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社会资源最优配置,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多出世界一流大学,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让各大学置于教育资源的公平竞争之下,相互赶超又取长补短。正是美国教育产业内的公平竞争,造就了哈佛、耶鲁、麻省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学府。 反观我国教育行业。全国正规(即国立)普通高等院校约有1100所,其中100所为“211工程”入选对象,这之中又有30所直属于教育部,北大、清华卓然耸立、傲视群雄,在政府扶持下凭藉其资金、师资、科研、设备等诸方面的实力几乎垄断中国教育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寡头”。

    我个人认为,这种依托行政力量形成的“寡头教育市场”已经并将继续使我国本就落后的高等教育雪上加霜。这种寡头市场造成的低效率与高成本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扭曲,投入产出比明升暗降。

    我国每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的投入本来就少,目前约维持在2.5%的水平(发达国家平均为5.5%左右)。以1998年为例,98年度中国 GDP约为79000亿元人民币,2.5%的教育投入约为2000亿元。假设以其中20%投入高校,约400亿人民币。分摊到1100所高校上,平均每所大学应得0.36亿元。而实际情况是,每所国家重点大学每年大致可得5000至8000万元,其中北大、清华近几年年均可得10个亿左右。北大、清华只占中国高校1/550,却享用了教育投入的1/20!既然蛋糕总是那么大,你多吃了别人自然就少吃了甚至没得吃。其它普通大学在申请教育经费时尽管饿得两眼昏花,也只能对北大、清华的暴饮暴食咽一口涎水而已。 资金的投入是要讲究产出效益的。那么北大、清华的产出效益何在?难道同样的一块钱投在北大、清华会比投在普通大学多出30倍的收益?如果具有可比性,我想专家们不妨算一笔帐,比较一下北大、清华的投入产出比与国内普通大学、国外哈佛、剑桥相差多远。更要命的是,“没有竞争,不知成本为何物”(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教授所言)。没有国内实力相当的大学与之比较,谁也搞不清楚到底两个寡头花了纳税人多少钱,又做了多少贡献? 

    其二,极少数人读最好的大学,而绝大多数人却无大学可上。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常常抱怨人才太少,国民素质不高。出现这种不利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太少,而大学太少的原因实在应该溯及到教育行业的垄断上来。 北大、清华实力再雄厚、再“牛气”也只能每年招那么几千个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更多的大学则因为财力不足而无力扩大生源,更别提那些筹办中的大学因为经费捉襟见肘而屡屡搁浅。在此种情形下,70%的高中生无学可上,“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悲壮场面便不难理解。有心人可以算一算帐,每年从投入北大、清华的庞大开支中拿出一笔零头,便可增加一所专科大学。 须知,衡量一国国民素质高低的指标不是出了多少个“社会精英”,而是该国总体受教育程度。为了造就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而以千百万人的辍学和低水平毕业为代价,到底值不值得? 

    其三,行政力量干预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压抑了其他重点大学发展的积极性。

    其实,北大、清华之所以排行老大,乃是因为两校在某些学科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并不等于所有学科均与其地位相称。为了“造大”,人为地漠视其他高校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而明显倾斜性地扶持、保护两校某些相对弱势专业的发展无异于扼杀竞争。其思维模式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出一辙。如人大的经济、复旦的数学、同济的建筑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却雄风难再。我想,保护其他高校的优势专业比保护北大、清华的弱势专业是否更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百花齐放”呢? 

    综上所述,我想提出一个十分冒昧的疑问: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在短期内把北大、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有无客观上的必要与可能?前面提到,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多出世界一流大学。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很可能只能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有雄厚的财力(民间和政府)、灵活的办学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资源(软件和硬件),高校的优势和经济的优势强强互补,共同反哺。因此才有哈佛在美国、剑桥在英国、东大在日本,如同Mircosoft在美国、奔驰在德国、松下在日本一样。若不幸果如斯言,则恐怕我们的教育发展战略必须重新审视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十分向往北大、清华,也赞成“抓大放小”。然而中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教育的种种弊端总让人忧虑忡忡。要让中国大学真正发展壮大,我看破除教育行业的垄断已是刻不容缓了。至于破除垄断的手段,各位方家尽可见仁见智、群策群力,这点不属本文探讨范围,在此无须赘言。

   

 1999年6月6日 于 中国人民大学
对本文的反驳文章见后    作者有回应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