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博客 加入收藏联系信箱我要投稿
首页 聂辉华 我的作品 教学研究 聂辉华博客 出版物 视频 联系方式

迎接寡占时代的到来

时间:2003-08-07 00:00,来源:白鲨在线

本文已发表于2001年9月14日《经济学消息报》头版,发表时题目为“并购浪潮影响深远,寡占时代悄然来临”
                                      

                                                          ——全球并购及其对经济组织的影响
                                          

    在过去的三年里,全球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典型的例子,如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英国沃达丰公司(Vodafone)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Mannesmann),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并购娱乐及传媒巨人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美国大通银行集团(Chase Manhattan Corp)收购J.P摩根(J.P.Morgan and Co.),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以45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以及最近的日本丰田公司兼并日野汽车公司;国内并购也不甘人后,中国移动宣布以328.4亿美元向母公司收购中国四省三市的移动电话网络,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百亿收购加油站,南航兼并中原航空,搜狐公司(Sohu.com.cn)收购中国人网站(ChinaRen.com)。据统计,在过去的1999年和2000年,全球并购总额达到5万亿美元.并购的结果,是催生了一大批巨无霸型的企业,它们在通信、石油、金融、医药等行业雄居领袖地位,成为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超级寡头。

    统计数据表明,在几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排行前几名的大企业都占据了大多数市场份额,成为该行业的寡头,并购浪潮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而在非竞争性行业(本来就没有多少竞争的空间),寡头垄断型企业更是将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加固得壁垒森严。放眼四望,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还没有形成“行业”的行业,还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现在,纯粹的完全竞争的行业不复存在,而绝对的垄断行业也难以立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趋向“寡头垄断”,也即“寡占”(oligopoly)。在寡占状态下,排名前几位(如前4位)的大企业(寡头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如75%)的市场份额,它们是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价格领袖。在“民族国家”之间,它们往往是争夺国际贸易配额的砝码。

    无论是从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讲,毫无疑义,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寡占时代”.是全球并购催生了寡占时代的到来,还是寡占时代呼唤着全球并购,我们不得而知。但全球并购确实推动了寡占经济的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致了大规模的全球并购浪潮呢?我认为,这绝不单纯是规模经济和资本较量的驱动,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对未来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也将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

                                       全球并购的原因

   首先,这是“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使然。

   在任何一个单纯为利益而竞争的生态群落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都必然起作用。企业之间进行激烈较量的结果,必然是强大的一部分“吃”掉弱小的一部分,被吃的消失了,吃别人的就壮大了。市场的竞争不同于办公室里的同事关系,诡变多端的手段和冰冷无情的结局使得胜出的企业总是少数,而这剩余的少数在绝对规模上必定都比以前的要大,这是一个趋势。这种趋势逐渐增加了市场的集中度,弱化了市场竞争的程度。比尔·盖茨曾扬言:“Buy or bury.”(要么并购,要么死去。)

    其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现在的第四次产业和科技革命,诞生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动力、交易等高新技术,使人类在地球的两端都可以互通音信。正是现代科技的辅助,原本只能实时实地管理的工厂,现在被可以虚拟经营的巨型跨国企业集团取代。跨区域的并购正是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轰轰烈烈地开始的。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而企业之所以为企业而不是其他组织,就在于它在交易成本上的节约(“科斯定理”,不一定每个人都同意)。试想,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现代化的管理,跨国并购甚至跨地区并购又怎能实现?

   再次,现代金融工具和政策的变迁推动了资本的流动。

    任何并购都涉及产权的重组,都是资本的重新钮合。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之后,资本和外汇的流动壁垒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已破除,只有少数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如中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外汇的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中的后者而选择了前两者。因此,资本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可以欢畅地流动。而由于“芒代尔-弗莱明”模型、M-M理论、期货、期权、金融指数等现代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明,更是为现代资本的扩张指引了方向。由此,现代金融已经强劲地渗透进了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并被称为“现代经济的血液”。我们可以实地考察任何一个地方,凡是落后的地方,金融必不发达;凡是兼并频繁的地方,金融和资本市场必定活跃。更加开放的政策、发达的金融手段,都是全球并购和区域并购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资本仍然是稀缺的,所以在资本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时,附庸或者与具备资本吸引能力的企业(如上市公司)联合,就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网络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们是甘愿被兼并。

    第四,只有垄断才有绝对优势。

   上个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相信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企业也奉为圭臬,总是基于自身资源去寻找一个能发挥自身专长的领域,以便集中优势来与别人竞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差别化”战略。遗憾的是,真正的市场空白地带总是不存在的,因为你不可能限制对手的进入和自身资源的流动。更何况,短缺时代和买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绝对优势”理论又风头正劲,因为单纯的规模经济本身就可以产生一种绝对的优势,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不断地扩大规模,兼并别人特别是对手,当然是一种上上之策。不断地兼并,不断地扩张,而且在多个领域扩张,谋求垄断的地位,惟其如此,企业方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永远独占鳌头。“竞争优势”理论描述的原理亦如出一辙。如此看来,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处于垄断地位,才能获得暂时的轻松,才能保住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不谋求垄断,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第五,竞争范围由国家内部转向全球。

    微软公司欲图收购网景公司却遭到美国司法部起诉,但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却获得批准,为何?如果按照通常的市场份额指数判断,后者更是地道的垄断行为,但却没有遭到起诉。原因就在于,波音公司作为美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直接面对的是全球范围的竞争,而不再局限于国内。为了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抗衡,美国有充足的理由允许其与麦道公司合并。《反托拉斯法》的适用范围已经不再仅仅是美国国内,而且“适用”于全球。同样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某个地区甚或每个国家已经居于寡头地位的巨型企业仍然要不辞辛劳地去并购、并购再并购。

   第六,传统产业的衰落,只有并购才能重造利润。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夕阳产业都是因为利润空间不大而趋向萎缩,生产要素就向获利更丰厚的产业转移。走向衰退的传统产业,要么与朝阳产业联姻——合并或兼并从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么就必须并购别人或被人并购而获得资本来扩大规模,以规模支持利润。中国的彩电行业迟早要向这步发展。除了上述几点引致全球并购的理由之外,品牌运作、风险规避、破除进入壁垒、引入优质资源、企业家的成功欲等也都是不可忽略的理由,但却不是对经济组织有深刻而持久变化的因素,我们在此略去。

                                       全球并购的影响

   影响一:企业规模向两端延伸,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由于并购不断、分工细化、竞争惨烈,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企业群的分布可能呈环状分布:少数各个行业或者跨行业的寡头企业是核心圈,比如500强,而90%以上的小企业将是外环,它们以各种形式与大企业合作或者为大企业打工。国家也将支持一些巨型企业发展,并扶持一些小企业生存,但中型企业将“无地自容”,市场和政策给予它们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小企业因为替大企业服务或者在某个细分市场“单刀直入”而得以存活,大企业则凭借规模和国家支持而纵横捭阖。相比之下,中型企业如果不能通过并购和迅速的自我扩展,要么为大企业打工,要么干脆被大企业兼并。因此,企业家把企业从小做到中型不难,难在从中型规模继续往下做。伴随着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信息时代员工流动性的增强,大量的破产、倒闭、收购、重组将不再令人惊奇。要么大,要么小,中间就死掉!

   影响二:企业文化日趋多元化,跨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难题之一。

   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难以避免地要使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员工,而这些员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讲,21世纪面临最大的冲突将是文化的冲突。任何高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如果不能兼顾斑斓多姿的文化,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各种国际通用标准的制定和普及,以及英语等国际语言的推广,技术、工具、语言等都不再构成有效管理的障碍,但文化的差别却无论如何难以消弭,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文化的障碍将难以逾越。基于异质文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将备受青睐。

   影响三: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将大举进军传统行业。

    由于金融资本成为现代经济的血液,理所当然地金融资本将向实业渗透,金融企业要进军纺织、医药、制造等传统产业。其实,早在二战后,金融资本就大举向实业迈进,但其后普遍的反垄断法律遏止了这一进程。现在,如果没有法律的限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依旧将以各种形式进入各种高利润的新兴行业,而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因为对资本和规模的需求,也愿意与金融企业结合,可谓“两厢情愿”。德国德意志帝国银行进军管理咨询(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就是一例。当前,许多大型企业都设立投资公司,专门进行资本运作。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资本十分稀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又极不健全,在全球并购浪潮的驱动下,它们与金融企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在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商业和工业企业并购银行将势不可免。

   影响四:企业对员工的关照由物质承诺转向知识承诺。

   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企业需要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随时可能兼并或收购,随时可能增加或削减生产,随时可能遣散或招聘员工。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员工决不会再看重企业的物质报酬,而更关心企业给予的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各种发展空间。因此,优秀的企业对员工的承诺也将不是单纯的就业保障和物质报酬(如期权、股权),而是给予员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五: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虚拟化。

   既然企业规模朝向两个极端发展,中小企业不可能靠规模、垄断来发挥绝对优势,就必须仍以比较优势为主,专注于某一个特长领域。而大型企业因为“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大而全”。所以两类企业都必须保持弹性的组织结构,柔性化安排生产和提供服务,同时借助现代网络和通讯手段,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企业结成虚拟联盟:OEM或者战略协作。

   影响六:寡占行业的并购仍将加速进行。

   按照哈特(Hart)的新产权理论,企业之间并购主要取决于“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越是协作企业较少的行业,资产专用性越强,“不完全合同”造成的风险越大,因此并购的动机越强。例如,如果存在几家印刷厂而造纸厂只有一家,那么无论哪家印刷厂都想并购造纸厂。而寡占行业企业本来就少,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低估,所以保险的办法就是吞并所有对手。

   影响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混合并购不断增加。

   按照中国目前的规划,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因为资产不良、赢利无望而要做“战略性撤退”,其股权、产权将主要让渡给民营企业,“国民不分”将是今后企业所有制的基本格局。中国还有大批事业性单位,如医院、报社、学校等,今后都将朝企业化方向发展,凭借原有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它们会与其他产业结合,以规避运营机制和资本的不足之处。所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混合并购将不可避免,并且蕴藏大量商机。


2001年7月14日 于 北京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