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博客 加入收藏联系信箱我要投稿
首页 聂辉华 我的作品 教学研究 聂辉华博客 出版物 视频 联系方式

学好经济学对研究生找工作有用吗?

时间:2007-08-27 00:00,来源:白鲨在线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硕士研究生学制究竟应该维持两年还是改回三年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议论。[] 认为应维持两年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研究生阶段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晚一年毕业不如早一年毕业,何况工作形势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那么,对于一个在读的经济学研究生而言,究竟学好经济学对找好工作有没有用处?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四种:第一,学好经济学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充分性);第二,学好经济学是找到好工作的前提(必要性);第三,学好经济学有利于找到好工作(加强性);第四,学好经济学与找到好工作没有必然联系(不相关性)。当然,不排除学好了经济学最后反而耽误了找工作这样一种极端情况。既然研究生学习不再像本科生阶段那样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那么一个研究生大不了选择混日子的方式避免第五种极端情况。这样,实际上就有四种可能性。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而非“契约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通常,有了好关系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而关系通常与真才实学没有对应关系,因此学好经济学肯定不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这样,我们就排除了第二种答案。既然有好关系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那么这实际上意味着在职位有限的情况下,有好关系的人会挤掉那些有真才实学但是没有关系的人。在对各种资源进行“辞典式”排序分析后,我们发现学好经济学也不是找到好工作的充分条件,这样就只剩下第三种和第四种答案。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样本,对某个经济学专业的同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去向进行计量分析,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了。但是,要获取合适的样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可能本身就比较聪明或勤奋,而这些素质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技术地说,普通的回归检验难以排除自选择问题。因此,这里我们只能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我们分析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首先概括出学好经济学必备的若干素质,接着表明这些素质是否对于找好工作也是必备的,然后分析是否通过其他途径难以学到这些素质。如果后面两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学好经济学有利于找到好工作(答案三)。反之,如果后面两步的答案中只要有一步是否定的,那么就证明学好经济学与找到好工作没有必然联系(答案四)。

 

 

我个人认为,学好经济学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对理论的正确理解。[] 这三种素质与找到好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一一分析。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指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掌握中级以上程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上述四门课程通常是国外经济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因为这些课教授的都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入门知识。因此,说掌握这些知识是学好经济学的必备条件应该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学好这些知识对于工作有没有帮助呢?我相信一定有。因为这些课程培养了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要去金融行业,至少要懂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和产业经济学知识吧?如果去咨询公司,至少要懂基本的统计或计量知识吧?如果去研发部门,那么懂再多的经济学恐怕都不过分。即便去政府部门,也同样需要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或企业运营等知识。几年前,我跟一个在人大读MBA的广告公司老总吃饭。我问他,计量经济学对于测算广告投放效果有没有帮助?他肯定地说有。他认为,尽管存在一些诸如慧聪这样的广告监测网站,但是由于影响销量的因素很多,单纯的没有经过严谨的统计或者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广告监测并不能精确地判断广告投放的效果。本土公司不太可能像AC尼尔森那样,通过做大规模定点入户调查获取样本,因此就应该借助于计量技术。我在给研究生讲授“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时,要求学生利用博弈论的方法推导一个企业的最优广告支出模型,再根据我提供的一个样本数据来拟合各种参数,最后比较拟合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这个模型是国外1970年代发展的成熟模型,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其他企业广告支出对本企业销量的影响,从而推导理论模型。我想这比静态的广告监测思路要科学一些。问题是,多数学生在处理数据方面还缺乏相关计量经济学知识或经验。他们利用我提供的样本数据套进计量方程,再用EViewsSTATA软件一回归,最后却发现结果完全不符合经济学逻辑,或者结果不显著。问题在哪里呢?原来我给出的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先检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且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变量。而学生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可能算出错误的模型。这说明,如果经济学基础知识学得不好,对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

良好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才和文笔。很多人以为真正的学者应该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学术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要和同行竞争,要和外行交流,就必须能够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最好再加上辩才无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的研究生课都要求学生做presentation,并且在表达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幻灯片(PPT)要简洁明朗,每张不能超过七行字,必须在三张PPT以内告诉听众主要观点;要面对听众并随时调节演讲的语气和速度;介绍数学模型时,侧重讲经济学逻辑,并且要举例说明;最高的“境界”是保证任何一个迟到的门外汉也能够听懂余下的内容。我相信,这些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找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前几天跟一个教授聊天,我问他什么样的研究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他说,如果不考虑学术论文对于应聘研究机构的重要性,那么说话得体、思路清晰和仪表端正的研究生更有优势。我想,这位教授的概括比较中肯。想想看,如果一个研究生都不能将深奥的数学模型浅显易懂地讲出来,那么他如何向上司报告一些专业知识呢?一个研究生,如果不能跟同学沟通,不会影响他毕业;如果不能跟上司沟通,那么可能就要失业了!文笔对学好经济学的重要性可能同样被低估。很多人误以为,现代经济学论文都是“导论——模型——检验——结论”这样的八股文,因此优美、流畅的文笔只是屠龙术而已。事实上,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必须找准自己的location,必须在开头就让别人相信自己有贡献,必须让别人看得非常明白,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写一个好的introduction,花费的时间不会比做一个模型少多少。看看Stiglitz(斯迪格里茨)、Krugman(克鲁格曼)和Acemoglu(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大作,你会发现什么叫“思想与技术齐飞,模型共文笔一色”。至于好的文笔对于工作的重要性,我相信这对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生是无需赘言的。

对理论的正确理解,是指熟悉一个理论的假设条件、逻辑,并且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我一向以为,学经济学,要么就学精,要么就别学,学个半拉子是最害人的。为什么呢?因为没学经济学的人,不会用经济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模型去唬人;学得好的人,不会盲目地用现实去套理论;就怕学得不好的人,偏偏用经济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模型去说服别人采取某种政策,结果小则误人子弟,大则祸国殃民。我这样说绝对不是夸张,只要想想这些年来政府制定的那么多无效率的经济政策就知道了。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学术问题。茅于轼先生就说过,很多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以我研究的激励理论为例。若干年前,“末位淘汰制”甚嚣尘上,好像是因为一本畅销的管理著作介绍了某个著名企业的成功案例之后流行起来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末位淘汰制就是所谓的“锦标赛”(tournament),它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绩效评估”(RPE)。到底是RPE好,还是普通的绩效工资制度好,这要看具体的环境。实际上,只有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风险冲击时,RPE才好于绩效工资制度。因为通过相对绩效评估,分散了雇员的风险,剔除了雇员的运气,从而为测度雇员绩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相反,则绩效工资制度优于RPE,因为它能减少雇员面临的风险。打个比方吧。一个销售员空调卖得好,不一定是因为他很努力,也可能是因为季节的因素。在夏季,不用怎么努力也可以卖出很多空调;在秋季,再怎么努力可能也卖不出夏季那么多的空调。但是,老板能但单纯地根据业绩来奖励销售员吗?当然不能。否则的话,老板在秋季就可能招不到雇员了。如果采取RPE,那么就容易甑别出销售员的真实努力水平,因为大家在同一个环境下竞争。反过来说,如果销售员的素质、背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差别很大,那么搞RPE不仅不能甑别销售员的真实努力水平,而且会额外地给销售员增加风险,甚至导致恶性竞争。因此可见,不问青红皂白,盲从流行的所谓管理学理论,很可能设计了效果相反的激励机制。如果咨询顾问没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给企业做咨询时就会害了企业。我自己在管理咨询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深刻地体会到正确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证明,学好经济学的三种基本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对于找到好工作是有帮助的。这三种素质可以说是学好经济学最主要的素质。因此,现在的问题是,这三种素质是否非得通过学好经济学才能获取?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

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只能在学好经济学的前提下才能具备。很大程度上,“学好”的定义就是具备这些素质。问题是,难道不学好经济学就不能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吗?当然不是。一个研究生通过当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去企业实习等途径也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说不定效果还更好。但是要培养规范、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除非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基础,否则很可能必须通过学好经济学才能获得。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在投资银行工作的研究生要撰写一份关于IPO长期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那么他在毕业前如何培养这方面的本领呢?如果他在学校学习金融学时不认真听课,不认真读相关论文,不认真写论文,我相信要撰写一份规范、严谨的专业研究报告是很困难的。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就是IPO。作者在介绍了导论、文献综述之后,接着就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然后分别通过事件时间法和日历时间法提供理论模型和计量结果,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含义。先不管内容如何,光是这种结构安排就是非常规范的,显示出作者在论文写作方面或研究方面受过良好的经济学训练。撇开学术论文和专业研究报告在结构方面的差别,我相信作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对于投资银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必定大有裨益。相反,你能指望一个只会写“问题——现状——对策”这种三段式的文章的人,能提供科学的研究结论吗?

上述分析表明,学好经济学所需的几种主要素质,对于找到好工作显然是有帮助的,而这些素质通常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学到。既然如此,经济学研究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经济学呢?那些抱怨学习经济学没用的研究生,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学好了经济学。

 

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29辑(2007年第三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讲师。作者感谢香港科技大学江艇提供评论意见。文责自负。

[] 参考聂辉华,2007,《研究生学制要么取消,要么改回三年》(http://www.niehuihua.com)。

[] 由于有下一步的问题,因此这是定义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套套逻辑。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