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博客 加入收藏联系信箱我要投稿
首页 聂辉华 我的作品 教学研究 聂辉华博客 出版物 视频 联系方式

聂辉华教授访谈录

时间:2020-06-28 14:51,来源:白鲨在线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辉华教授访谈录
 
聂辉华  林佳妮
 
    聂辉华,1978年生于江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师从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Hart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人大科研处副处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主要研究政企关系、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等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他于2008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万人计划”),2014年入选第七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 ,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他向中央提交的反腐败、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僵尸企业和官员激励的多篇内参,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他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卫视以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社等中外重要媒体的采访。
    林佳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博连读生。
 
1、很多人对您的传奇经历非常好奇,那么您当年是怎么选择了经济学研究之路呢?
 
聂辉华:我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在我之前全村没人考上大学。家里人口多,因此经常入不敷出。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食物匮乏。最痛苦的是初中阶段,经常一个星期只能吃一罐干巴巴的豆子或者一罐很咸的萝卜干,青菜都是稀缺品。幸运的是,父母一直支持我读书。我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初中有点贪玩,成绩中上,第一次中考时没有考取高中,那年全班只有三个人考上高中。初三复读,幡然醒悟,成绩再次名列前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毕业考取中专或师范学校(“中师”)的话,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因此成绩最好的农村学生为了“铁饭碗”会报考中专,而上大学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令人伤心的是,就在我第二次参加中考的1994年,国家规定复读生不能考中专,于是我的中专梦破碎了。更令人伤心的是,虽然我中考分数名列全乡第一,但是被分配到县二中。县一中是省重点中学,而县二中是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文科班只有一两个人考上大学(当时全国高考录取人数是80万左右)。幸运的是,当时一中刚退休的老校长周德清被聘为二中校长,二中又有希望了。高二时我选择了文科班,成绩可谓一骑绝尘,甚至有一个学期五门功课全部第一。我1997年参加高考时,江西省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周校长问我选什么学校。我说选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是最好的文科大学。校长建议我选人大法律专业,我说现在法制还不完善;校长又建议我选人大新闻专业,我说很多新闻太空洞。最后校长问我选了什么专业,我说“工业经济”。我当时的想法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前景肯定不会差。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我还选择了提前录取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过学校操场时,我碰到了校招生办主任。他说这个学校规模比较小,于是我删除了,这样就只剩下一个志愿了,我好像还选择了“不服从调剂”。
 
1997年8月,我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人大工商管理学院工业经济专业录取,这打破了过去十四年全县文理科状元被一中垄断的格局。但我一直坚信:聪明+勤奋+运气=成功。如果我考取了中专,如果没有周校长,如果招生办主任没有提醒我,如果抚州市其他排名前十的“高手”也删除了提前录取,我肯定不会被人大录取,那么人生将是另一个版本。老子说的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有谁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要在悲观中寻找转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大学四年,我最自豪的事情是,除了大一那年拿了家里的钱,从此我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学费,并且每年还给家里寄几千块钱。我做过编辑,卖过教材,当过家教。烈日炎炎,风雨雷电,苦不堪言。最后悔的事情是,没有好好学习数学和英语,部分原因是课余时间都在打工挣钱。我后来考研和考博,分别因为数学和英语分数不高而破格录取,出国也受影响。最受益的事情是,听了樊纲、周国平、从维熙等很多名人的讲座,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在上大学之前,我是应试教育的标准模板,相信教科书上说的每一个字。
 
我最后之所以走上了经济学研究道路,是因为环境、兴趣和信心三个因素。一是穷则思变,希望通过经济学研究改变中国的贫困面貌。《经济学家茶座》上的文章《“北京赣籍经济学人”群体扫描》,指出很多知名经济学者都是江西人,例如人大的吴晓求,北大的姚洋和周黎安,我想这可能跟江西比较贫穷有关。二是大学期间听了很多经济学的讲座,看了一些经济学的启蒙书籍,比如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三是我大二就在核心期刊《经济学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需求不足,责任不在百姓》,增强了研究经济学的信心。

以下部分略去。

本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20年第6期,全文下载:
聂辉华访谈录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