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博客 加入收藏联系信箱我要投稿
首页 聂辉华 我的作品 教学研究 聂辉华博客 出版物 视频 联系方式

教育需要多元价值观

时间:2010-06-30 00:00,来源:白鲨在线

 

高考刚刚结束,录取又开始了,这是一个万家欢喜万家愁的时节。考上的,欢天喜地,合家欢庆;落榜的,悲痛万分,甚至走上绝路。读书、考大学,最好是当高考状元,进北大清华,成为无数学生和家长的最大心愿,也是今后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只要高考还存在,只要大学的录取还是供不应求,不管怎么调整高考的内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悲壮局面都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就得改变教育的思路,最重要的是鼓励多元化的价值观,让不同类型的人走不同类型的道路,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然高度崇尚竞争。但美国人喜欢比不同,强调差异。每一个学生不管考试成绩好坏,学习进度快慢,都是“独特的”(special),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大学在录取时,不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还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领导能力和性格取向等多种因素。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宗旨是:“我们培养能够给世界带来差异的领导人。”(We educate leaders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不仅教育如此,美国人在其他方面的竞争也是差异化。例如,在美国几乎看不到两栋完全一样的房子,相似的房子一定会有不同的小花园。由此可见美国人对多元化价值观的追求。价值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好处是,有利于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创新思想和产品的出现,有利于形成抵制集权主义的文化。

中国人则喜欢比相同,追求一个标准。学生们从小就在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下,把考试分数第一作为奋斗的目标,然后把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要是张三的儿子考上了清华,李四就希望自己的儿子也上清华;张三的儿子读了博士,李四的儿子就也要读博士。由于缺乏透明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督,中国大学在录取时不得不将分数作为几乎唯一的标准。这种为相同目标而竞争的结果,就是导致本来稀缺的社会资源更加稀缺,同时压制了学生的比较优势,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出现,同时也为“全国一个声音”这类不正常现象提供了文化土壤。

据说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教育工作标准。如果学校依然按照某种标准来实施教学,将不同的学生强行套进同一个模子,那么高考的悲剧依旧难以避免,而且即便读完大学也难以成为创新性高端人才,“钱学森之问”将依旧存在。相反,如果学生不把上大学、当状元、进“北清”看作唯一的目标,而是根据个人所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去中专学实用性技术,有的去一般大学学高级技术,有的去研究型大学做研究,还有的甚至直接去打工和创业,以后有机会再进修,那么高考的门槛就不会那么高不可攀,高考的悲剧就可以避免,社会的发展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有朝一日,谁敢说中国不会出现像比尔·盖茨那样中途辍学去创业并最终成为时代英雄的人物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后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0629http://21cmsadmin.21cbh.com/HTML/2010-6-30/zNMDAwMDE4NDMzNg.html

 

01